元宵節吃什么?可不只吃元宵湯圓,分享10種元宵節美味,團圓過節
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,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。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"夜"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。
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。傳統習俗出門賞月、燃燈放焰、喜猜燈謎、共吃元宵、拉兔子燈等。此外,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、耍獅子、踩高蹺、劃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。
此外,元宵節也有很多節日美食,除了享用不盡的各種地方小吃,還有很多元宵節必吃美食。元宵節吃什么?可不只吃湯圓元宵,分享10種元宵節美食,快樂過節!
在很多南方地區都會吃湯圓,湯圓的寓意肯定就是希望闔家團圓啦。以前,湯圓都是大多是花生、芝麻餡的,現在各種不同餡料的湯圓都可以湊一鍋了。 可能很多人認為,湯圓與元宵是一種小吃,只是南北方不同的叫法罷了,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。湯圓與元宵可不只是南北方的地域差異,還有個頭、制作方法等很多區別。湯圓一般是用糯米皮包入餡料,然后在手心里團啊團;元宵則是先形成方形固態餡料,然后在糯米粉里面滾啊滾。也可以這樣理解,南方包湯圓,北方滾元宵。一般湯圓個頭較大,而元宵則個頭較小。 對于一些北方地區不管逢年過節餃子都是必吃的,畢竟“好吃不過餃子”,更何況是元宵節這樣的傳統接節日呢。 我國有些山區,則有“十五打油茶,十六捏扁食”的說法,扁食指的就是水餃,而打油茶則是類似于一種加了菜、水果的咸粥或甜粥類面食小吃。過年期間,人們天天大魚大肉,到了元宵節,估計沒有什么比一碗熱騰騰、香噴噴的油茶更讓人心曠神怡的了。好喝又暖胃,特別是過年期間容易上火、厭食,吃飯沒胃口,看什么也膩,這時候一碗油茶是最治愈的。 生菜與“生財”諧音,故生菜就成為了廣東人過年及元宵節期間的必吃食材。一直有元宵節“偷”摘生菜的習俗,寓意生財。生菜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,可直接生食、蘸醬佐食、涼拌熱炒,是一種可清熱去火的好食材。 大棗是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材,有著馥郁醇厚的香味,一直有“活維生素丸”的美譽。用紅棗做成的紅棗糕,在過去一直是一種宮廷糕點,棗香馥郁、清甜怡人、醇厚綿遠、回味悠長。在我國有些地區,則有過元宵節吃棗糕的傳統,也是寓意步步升高吧。 在我國北方很多地區,也有過元宵節吃年糕的傳統。這種北方的棗年糕與南方的糯米年糕大相徑庭,是用紅棗與金黃色的黏性黍米面蒸制而成,一般在過年及元宵節期間食用。特別是過年期間蒸制的年糕,存放到元宵節時,紅棗都流出了清甜的棗油。把這種紅棗年糕簡單切片,放鍋中煎至兩面金黃色,絕對不輸任何糕點,吃起來那叫一個香,是很多70、80后幾代人記憶深處最綿遠的永恒回憶。 “上燈元宵,落燈面,吃了以后望明年”,在江北地區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民諺,每到正月十五晚上都會吃面條,寓意著喜慶綿綿不斷之意。 臺州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,“正月十四是元宵,家家糟羹蛤蜊調”。臺州人過元宵節,十四、十五,兩天都過,而真正的元宵夜是正月十四。過元宵,臺州人一般不吃湯圓,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糟羹。糟羹是用山粉勾芡的,所以又叫山粉糊。老話講,先苦后甜,咸羹講究味道,突出“鮮”味,先嘗為好,把“甜”放在后面,于是,十四夜吃咸羹,十五夜吃甜羹。 魯廚的鮮煎雞排精選整塊雞胸肉,有原味,奧爾良味,黑胡椒味,藤椒味,香草味,泡椒味六種口味,物理嫩化,滾揉入味,加熱快捷,肉質嫩滑,低攝入,高蛋白,深受健身人士的青睞。適合渠道:輕食連鎖,電商渠道,西餐渠道等。并且魯廚還支持個性定制,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色,不同人群亦有不同的人群特色,我們深知眾口難調,我們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規格調整、口味調整等定制服務。 元宵節吃什么?可不只吃元宵湯圓,分享10種元宵節美味,團圓過節。朋友們,您們家鄉還有哪些元宵節美食呢,不妨與朋友們一起分享一下吧!